資訊中心
Information Center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電話:
0991-4165463
0991-4165461
0991-4165486
郵箱:
XEEPIA@163.COM
地址:
烏魯木齊市南湖西路215號

新疆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產業(yè)協(xié)會
奇妙的瑞典環(huán)境之旅
2018-05-16 / :81
▲在回收站,每個垃圾桶上都用瑞典語清晰地表明用途及具體回收的垃圾。
8天的瑞典之行,印象最深的是當地普通人家的垃圾分類,還有能打雪仗的垃圾回收站。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堪稱一趟奇妙的環(huán)境之旅。
◎不熟悉垃圾分類的尷尬
到瑞典后,我住在當地一個普通的4口之家,小主人叫Felicia Edman。剛入住,我就因為倒垃圾碰到了一點小尷尬。
“抱歉,請問垃圾桶在哪里?”環(huán)顧四周,這里并沒有像中國家庭一樣明顯的塑料垃圾桶。“隨我來。”Felicia帶我來到廚房,打開了水池下的柜子,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大小不一、顏色不同的垃圾箱。
“塑料袋扔在這里,紙就扔在下面?!盕elicia指了指放在最上層扔塑料袋的灰色垃圾桶,并拉出了下一層存放紙張的綠色垃圾桶。說完,她又帶我來到衛(wèi)生間:“衛(wèi)生間里只有一個垃圾桶,是扔個人生活用品的。水溶性的紙巾可以直接扔進馬桶。另外的一些垃圾直接扔到廚房水池下的垃圾桶就可以了?!?/p>
幾天之后我發(fā)現(xiàn),瑞典的家庭最少有4個必備的垃圾桶,包括可生物降解垃圾桶、存放玻璃的垃圾桶、存放金屬的垃圾桶和存放電池的垃圾桶。為了便于區(qū)分,家中不同功能垃圾桶都使用不同顏色:棕色的是可生物降解垃圾桶,綠色的則用來存放燃燒后作為能源的垃圾桶。每個家庭里那一棕一綠、整齊碼放的垃圾桶都表明,垃圾分類是瑞典人生活的一部分。
Edman家也有4個家庭垃圾桶:一個裝玻璃瓶和鋁罐,一個是可生物降解的垃圾桶,一個裝可焚燒的垃圾桶,以及一個放在衛(wèi)生的垃圾桶。
◎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
每周一,F(xiàn)elicia的父母會將垃圾拿到回收站。一排排整齊的綠色垃圾桶沿著道路整齊地碼放著,每個垃圾桶上用瑞典語清晰地標明用途。比如具體哪些垃圾可以扔進桶里,哪些垃圾不可以扔進桶里。拿塑料垃圾來說,F(xiàn)elicia的父母會把硬塑料和軟塑料分開放在不同的垃圾桶中,因為其構造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組成。塑料袋中的軟塑料(或聚合物)更容易回收利用。再比如玻璃,玻璃可以被熔化并制成新的瓶子。因此瑞典人將彩色和透明的玻璃分開,再加以分別投放。
“我沒有在回收站看到任何工作人員,如果有人沒有按照要求投放垃圾,政府會有什么懲罰措施呢?”從居民區(qū)的垃圾回收站出來,我疑惑地問Felicia。
“我不知道有什么懲罰措施,但人們大都知道這些垃圾應該如何投放,所以他們會認真對待垃圾分類?!?/p>
沒有懲罰措施?對此我感到吃驚。原來,瑞典人十分重視對居民進行環(huán)境意識的培養(yǎng)。Felicia從小就學習有關垃圾分類的相關課程。看來,要想養(yǎng)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,還要從孩子抓起。
據了解,我國一些城市也要求普及垃圾分類,但踐行垃圾分類的家庭還不是很多。有的市民抱怨,即使在家分類好,有的小區(qū)收垃圾時還會混收,多少打擊了大家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?,F(xiàn)在,政府開始大力推進垃圾分類,需要城市管理者、企業(yè)、公眾等共同努力。
在北京,我就讀的廣渠門中學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,進行垃圾分類。如今,在每個班里都可以看到裝有可回收垃圾的綠色口袋和每層樓道里的“半半桶”(一半是廚余垃圾,另一半裝其他垃圾)。
◎讓環(huán)境更美麗的現(xiàn)代化設備
在瑞典,給我留下記憶深刻的,是參觀垃圾回收站——我們在那兒打雪仗?;貋砗螅瑢W們談起這件事時,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。不同于垃圾場給我們留下的既定印象,瑞典的垃圾回收站,周圍的雪地十分干凈,完全沒有臟亂之感。
這個名叫vafab的垃圾回收站致力于可持續(xù)和無害環(huán)境的廢物處理。主要目標是減少廢物總量,廢物被視為一種資源,并在技術和經濟可能的范圍內進行回收。vafab擁有18個回收中心,其中6個回收中心位于距離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大約兩個小時車程的地方。在這里,居民可以留下大量的廢物,包括危險廢物和電子廢物。
除此以外,瑞典還有很多黑科技。比如一款名叫flyte的磁懸浮電燈。它以LED燈泡取代傳統(tǒng)燈泡,使用壽命高達5萬小時,且利用電容性觸摸感應器,只要觸摸表面就可以開關電燈。LED燈最主要的優(yōu)點在于其由無毒材料制成,不像熒光燈含汞,隨意丟棄會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。
從垃圾分類這件生活小事,我了解到瑞典先進的環(huán)保理念和垃圾分類制度與方式。踐行綠色生活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,建設美麗中國,理應從我們每個人做起。
作者單位: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一1班